心灵鸡汤是什么?,所谓的心灵鸡汤,是一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是“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智慧、温暖,充满正能量。
为什么叫“心灵鸡汤”,而不是鱼汤、鸭汤、鹅汤呢?心灵鸡汤一词最初源于西方,和天主教的重要节日有关。天主教规定,复活节大斋期间遇到的第一个星期三叫做“圣灰星期三”,在这一天,信徒们要“节衣缩食”,大致规定是:14岁以上的信徒不能吃肉食(鸡蛋或牛奶类除外);不能饱食,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要简单朴素。为尽善尽美地履行这个规定,有条件的天主教教堂为信徒们准备好了鸡蛋汤和素食,起名是“从善的精神之汤”、俗名叫“心灵鸡汤”。当然这个词现在这么流俗,是因为杰克·坎菲尔的一本畅销书。
为什么人们喜欢心灵鸡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喜欢心灵鸡汤是因为人们与生俱来希望对世界获得稳定和一致意义的心理倾向在作祟,正如心理学家斯金纳做过的那个“鸽子的迷信”实验,人类也是一样,人类在更复杂的情境中也跟鸽子一样本能地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各种“迷信”。尽管导致个体成功、健康和幸福的因素很多,有相当多因素并不为个体所掌控,但人们仍然倾向于“迷信”成功、健康和幸福与一些简单的努力有关。恰好几乎所有的心灵鸡汤都是简明的文字来阐述成功、健康和幸福的教条,这就无形中迎合了人们的对世界获取稳定和一致意义的心理倾向。
原本心灵鸡汤是一个好词,代表滋养心灵的话语。不知何时起,早已变为贬义词,意思是不切实际的没用的废话等,那么心灵鸡汤到底有没有营养,我们真的需要心灵鸡汤么?
鸡汤有用,因其能舒缓情绪,调整心情。而其“无用”之处,也正因其似乎只能做到舒缓情绪而已,生活中我们不能缺乏它,但是也不能多喝,过分沉迷于心灵鸡汤反而让读者白白浪费了阅读的时间,有害身心健康。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喝心灵鸡汤的正确姿势:
1.首先学会辨别到底你喝的是鸡汤还是鸡精。现在鸡汤文类型太多,有的鸡汤纯粹是依靠一些特定的词语堆砌,断章取义甚至张冠李戴地表述出来博眼球,这不是鸡汤而是鸡精,吃多了有毒啊。比如以下这一坨: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其实是写《林徽因传》的白若梅写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华严经》(其实是台湾作家凌茜写的)
人生就像一场戏,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马云(这分明是米兰昆德拉写的)
如果走的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白岩松(我都不想吐槽)
请看这一勺号称“网络上最火的经典语录”的鸡汤:你的确要学得有心计,但是记住,永远记住,在社会上要胜利的唯一的方法永远只是一个,那就是实力,永远不用怀疑。我觉得跟平常说话一样,并没有什么深度,因为类似的话我家隔壁那个没啥文化的老大爷都懂,他就经常这么对我说:“只要你有实力,走遍世界都不怕,我想老大爷的话都比上面的鸡汤文简洁、直观。此类无聊的鸡汤文比比皆是,而且还被一些人当滋养心灵的语句。
我们应该常去翻阅孔、孟、老、曾的书籍,你再看看余华、刘墉等文学大家的书,几乎每一篇文字都很具有文学性、哲理性,又不失妙语连珠的精彩,这样一道“鸡汤”才是用真材实料,老火慢炖出来的。鸡汤的确有营养,但是如果我们不幸喝到了变质的鸡汤,迟早会因为拉肚子而伤身体的!
2 鸡汤要适时而饮,适量而饮。当一个人在低谷的时候往往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慰藉,这时心灵鸡汤就像是照亮迷茫人生的一盏灯塔,令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因为现实给他的是残酷的打击,喝下这碗心灵鸡汤才有力量去面对世界,面对自己,但是当你清醒过来就要适可而止,开始脚踏实地的的生活,切不可沉迷鸡汤无法自拔,这就好比你生病痛苦不堪时吃的止疼药,减轻疼痛效果不错,但止疼药不治病这是个常识问题,靠吃止疼药终究治标不治本。
3.独立思考,学会判断并付诸实践。心灵鸡汤的特征就是,有很多语句看着在理,却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比如“内心的指引”,究竟是什么意思,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权威人士的建议通常只能是大道理,因为他们要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普遍情况,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任何“鸡汤”都只是工具,读“鸡汤”的人要有良好的思辨能力,懂得全面看待问题,我们对生活有了新的的认识就要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不能只想不做。喝了鸡汤,提取到有用的信息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检验,去体会,去总结,从而达到驱动个人的内心成熟和获得长足发展,这碗鸡汤才能让营养滋补到身体。
4.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每天都要面对具体的人和事,面对纷繁复杂世相,勇敢地去选择。也许做出某个决定会让你很痛苦,但你心里十分清楚这才是正确的,这种执着的信念,真心不是某个大佬一两句话就撑得起来的。甚至我怀疑只靠一两本书都怕不够。只有通过广博的阅读,结合现实世界各种人生体验,不断思考、质疑、批判、取舍,才能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总结:以上就是喝心灵鸡汤的正确姿势,来保持微笑,干了这碗鸡汤!让人成长的不是成功学,也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真真实实走过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