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对“昆仑”二字的理解。
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是中华民族的“万山之祖”、“龙脉之祖”,被认为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比如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西王母蟠桃盛会和嫦娥奔月等,因此昆仑山又是“万仙之乡”。《山海经》记载“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史记》记载伏羲女娲在昆仑山长大,伏羲后来在昆仑山建立了王都;西王母也传说是居于昆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的昆仑山(脉)绝不是古昆仑,这里平均海拔5500米一6000米,并不适合人类生存繁衍。我是倾向于认为古昆仑是现在陕甘交界的陇山→龙族发祥地。
今天不讲“昆仑”在哪,只是想讲“昆仑”何意。
一、关于“昆”
“昆”最迟见于西周晚期金文,其字形至今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也有专家认为“昆”分化自“众”。
关于“昆”的造字本义,专家的解读是“两人在太阳下并肩而行”,或者是“两(多)人在太阳下共同劳作”,总之都是“在太阳下”。
而“昆”的引申用法主要有:
昆,同也。——《说文》
昆,兄也。——《广韵》
昆,众也。——《大戴礼记》
我谈谈个人理解:
1.关于“昆”下之“比”,没什么疑义,就是“两个关系亲密/亲近的人”。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在甲金文构字中,字符元素重复次数为二时,可能是实指“二”,也可能是虚指“多”。所以,“昆”下之“比”是指“多人”。
2.关于“昆”上之“日”,传统认定是“太阳”,但在我的邪恶之眼中是“雌性(器官)”,这里是代指“女人”。这里需强调一下,在甲金文符号中,往往是一字多表。“日”可能是太阳,可能是容器(比如炊器“曾”),可能是嘴巴(比如“音”),也可能是雌性器官(代指雌性)……
3.综上,“昆”之本义为“同一个女人生育的后代”。
小结:
“昆”的本义是“同一个女人(日)生育的后代(比)”。
狭义讲可以是一母同胞,所以《广韵》释“昆,兄也”,兄弟即“昆弟”。
广义讲可以是共同的母系血缘的后代,所以《说文》释“昆,同也”,后代子孙即“后昆”。而后代子孙繁衍多了,就又有了《大戴礼记》释“昆,众也”。
总之,“昆”字告诉我们的信息是一一人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绝大多数时间是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即以共同的母系血缘关系维持的氏族部落是当时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母系氏族的特点是子女随母一一本氏族女性的子女归属本氏族,本氏族男性的子女归属女方氏族,所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是社会常态。
二、关于“仑”
“仑”是“侖”的简体字,最迟在甲骨文中已出现。
《说文解字》释“仑,思也。从亼、从册。”亼(ji2),集也。聚集亼册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纹)理。仑,表示次序、条理。
单独看下“侖”的甲骨文。
相信大多数人看到“侖”的甲骨文时都是想到竹简木椟,即许慎所说的“亼(集)册”。
但从一字可多表的角度看,“册”还可以是栅栏一一“栅”。
“册”还可能是排管乐器一一“龠”(yue4)。
但我看到的甲骨文“侖”却是“房子”。
一起了解一下人类居住方式的演变,大体分三大阶段:穴居→半穴居→庐居。
穴居是利用全天然条件。
半穴居是只修顶不筑墙。
庐居是完全靠人类建造。
这只是人类居住方式的一种演进。
人类还有一种居住方式的演进:巢居→干栏(吊脚楼)。
从考古学讲,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其居住的就是干栏式建筑。
我们现在认知的黄河流域是低温干旱少雨,但据专家研究结果,黄河流域在远古时期(商代以前)也是温暖湿润多雨,出土有犀牛、鳄鱼、大象等动物骨骼和化石,这些都是典型的亚热带热带动物。大胆推测,在商代以前的黄河流域的山区,也存在大量的干栏式房屋。
小结:
我认为“侖”的造字本义就是“房屋”一一干栏式建筑(现在南方叫吊脚楼)。
三、总结
“昆”字告诉我们,当时的人类是以母系血缘关系维系的氏族,拥有“共同”的母系祖先。
“侖”字告诉我们,当时的人类已进入庐居时代,其建筑可能是干栏式,类似现在南方的吊脚楼。
“昆侖”之名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当时的先民还处在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但已告别巢穴和半穴居而进入庐居时代。
如果说黄帝以“昆侖”为下都,我大胆推测黄帝之职应该是女性担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