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汉字的由来及演变过程讲解(浅析汉字形成与发展历程。)

时间:2024-08-07 08:31:45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汉字能够异于其他古代文字依然保有顽强的生命力,这着实是一个奇迹。反观其发展历程,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得“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汉字的来源

结绳说

结绳是一种原始的记事方法。战国时期的著作《周易:系辞下》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也有”接绳而治”的说法。东汉经学家郑玄的《周易》注说:“古者无文字, 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西南边陲云南还有结绳记事的情况存在。显然,结绳还不是文字,它并没有记录语言。不过,结绳无疑是汉字诞生之前的一种替代记事方法。

仓颉造字说

关于仓颉造字的说法影响最大,古代典籍有很多记载。《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讲:奚仲作车, 仓颉作书,后稷作稼,昆吾作陶,夏鲧作城。 《荀子解蔽》 有:“好书者众, 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又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应,故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仓颉造字的传说虽近于神话,但合理的地方在于,这就是文字从日、月等图画中来,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也可说是象形文字。同时,把史官和整理汉字联系起来,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汉字由原始文字发展至成熟文字的过程中,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巫和史,大概起过重要的作用。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显然与巫、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汉字的演变甲骨文殷商的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代表字体,它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而得名。其内容多为问吉凶的 “卜辞”, 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秦国文字和六国文字。

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国事多,文书繁,感到原有文字繁杂,于是,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将大篆简化为小篆,统一了文字。

隶书

小篆发明后,仍然满足不了越来越繁多的文书的需要,书记官虽用小篆,但有时候为了求快,下笔不免写得草率些。久而久之,这样写的人多了,便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员看的。但隶书的最终定型是秦朝的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自己获罪下狱后,作隶书3000字进奉给秦始皇,被采用,他还靠这个当上了御史。

楷书

隶书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演变,到了汉末魏初(公元3世纪初期),又出现了“真书”。真书又名“正书”、“今隶” (以区别于汉隶),是一种通行到现在的、人们最熟悉的“楷书”。颜真卿《多宝塔碑》是代表作之一。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 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行书起于晋代,至今通行。“书圣” 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行书书法的巅峰之作。

简化字和繁体字

简化字是指原来结构复杂,笔画多,后来人们在运用中,人们对它进行了改造、简化,由此而产生的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就是简化繁体字,取代繁体字的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繁体字就是笔画结构复杂,被简化字取代,现在在一般场合已经不使用的那些汉字。例如“据、惧、郁、龟、灶、灭”是简化字,而与这些字相应的“、懼、、、、 是繁体字,这些繁体字今天在我们日常文字工作中已经被简化字取代,不再使用,是现代汉字规范化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