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王右军的简介(穷尽一生探寻书法真知)

时间:2024-07-08 19:30:56

前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正是这样的文化使得我们民族拥有足够的凝聚力,使得一代又一代人薪尽火传,永远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哺育。承载着千年文化的,恰恰是我们独有的中华汉字。古往今来,我们崇尚文学家也同样尊重书法家,因为书法已不仅局限于文化的载体,它更是一种艺术,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对美与和谐的向往。

《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由于个人才华横溢,在16岁时尚未婚配,所以王羲之父亲王丞相的一位好友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王羲之。在与王丞相进行商谈过后,二人便达成一致,决定将此桩婚事提上日程。但当王丞相的好友提着重礼来到家中寻觅王羲之时,王羲之却不以为意,躺在床上若无其事,对此毫不感兴趣,但父亲的好友却一眼认定了王羲之,当场便献上了聘礼。这样一段历史佳话,更成为今人称赞王羲之相貌和才华的故事凭借,从这一角度讲,当时的王羲之称得上是容貌与才华兼得的青年才俊。

萧衍:“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遗憾的是,王羲之的所有手稿无一例外的都淹没在了历史长河当中,没有一卷可以传承到今人的手中。我们能够捕捉到与王羲之手稿最为相像的,只有著名的兰亭集序的手抄翻版。在公元353年的农历3月3日,王羲之与自己的好友共四十多人在浙江绍兴兰亭集会,诸多好友汇聚一起谈天论地,心情舒畅,恰逢当日,天朗气清,王羲之便写下了兰亭集序,来记录当天的愉悦心情和所见所闻。

书法技艺精湛,人格也为人称道

孙过庭《书谱》:“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关于王羲之的书法,民间一直流传着几个被人们所接受的典故。皇帝出游到北部郊外,前去祭拜祖先,作为随从之一的王羲之被要求将祭祀所用的祷词全都写在一块木板上,然后再派专门的木匠和石匠进行雕刻,当雕刻者接触到木板后,他们大为惊叹,因为王羲之所写的文字和笔墨已经全部深入到了木板内部。他们将木板向里削进三分后才看到字迹的底部,每一个雕刻工都精炼于王羲之笔力之遒劲和高超的书法技艺。这个故事被后人称之为入木三分,他也不仅仅用来比喻某个人的书法技艺高超,同样形容人们做事专注,能够付出百分百的心力。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王羲之在绍兴出游,路过当地一座石桥,有一位老妇人带着一篮子的竹扇前往市集上售卖,但这些扇子简陋不堪,实用性也不强,无法吸引到足够多的顾客,老妇人为此着急无比,王羲之见状后以同情和关爱的眼光主动提出给老妇人的扇子上写几个字,从而作为点缀,使得竹扇更容易吸引到顾客。由于老妇人目不识丁,所以他并不关心王羲之所写字的内容,而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扇子委托给王羲之进行提写。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王羲之随即写下了5个字,然后还给了老妇人,老妇人对此表示不满,因为她认为王羲之态度不端正,不是真心实意的要帮助他,并且字迹潦草不会受到顾客的欢迎。王羲之却笑着回答这位老妇人说,“要告诉购买者,扇子上的字出自名为王右军的人便足够了,”说罢,王羲之匆匆离开,果不其然,老妇人的竹扇被一抢而空,迅速售罄。

书法造诣广为流传,居功至伟

“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

王羲之之所以能集中书法家所长于其所用,得益于他广拜良师,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书法风格,他能够博观而约取,将自己的事业开拓到最大,同样他也不会在众多门派和风格中迷失了自己。他志向高远,富于创造,能够了解书法的真谛,沈尹默曾称赞王羲之道:他不会照葫芦画瓢,而是用自己的头脑集合古人的优势,以古人为自己所服务,不拘泥于古制,能够将秦汉时期的篆书隶书运用的巧妙出神,将外在的形式风格融入到草书中去,形成了王羲之时代最绝妙的书法体式,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开辟一片新的书法天地。这也是他在书法风格上受人追捧和尊敬的重要原因。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羲之的书法不仅仅是个人有极高的造诣,他开一代之先河,影响到了他的子孙后代,对中国传统的书法文化也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天下第一行书至今指引着现代书法家不断穷尽书法的智慧。正是这样有文人风骨和艺术造诣的历史名人,让我们今人能深切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独到魅力。

《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